查看原文
其他

​学处|持斋修道,能致福也——佛弟子如何过冬至

灵隐寺 2024-03-19



2020年12月21日,农历冬月初七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也是最早被制定的节气——冬至。“冬至一阳生”,这天过后,日光照射北移,白天愈来愈长,黑夜愈来愈短。正因为冬至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的特殊意义,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,也形成了一系列围绕冬至的民俗文化,冬至也因此被称为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,或者俗称“小年”。那么,冬至的习俗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呢?作为佛弟子,又当如何过冬至呢?



冬至习俗的演变


早在春秋时代,中国人就用土圭观测太阳,测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的一个。


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,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。冬至日便有“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”的盛典,在《周礼》中更是定下了“以冬至日,致天神人鬼”的祭祀仪式。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。


汉代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文学家祭邕说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《四民月令》云:冬至“进酒肴,及谒贺君师耆老,如正旦。”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,称为“贺冬”,官场也流行互贺的“拜冬”礼俗。据《后汉书》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这天朝廷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。


《四民月令》


魏晋六朝时,冬至称为“亚岁”,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。


唐宋时期,冬至与岁首并重,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向父母尊长敬拜。据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十一月冬至,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农、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……一如年节。


明清两代,冬至皆袭古俗,有“肥冬瘦年”之说,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。皇帝更有祭天大典,谓之“冬至郊天”。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,还要互相投刺祝贺,就像元旦一样。刘侗、于奕正合撰的《帝京景物略》有“百官贺冬毕,吉服三日,具红笺互拜,朱衣交于衢,一如元旦”的记载。


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天坛


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“冬至大如年”的心理,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,也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“冬节”。人们还将冬至前夜称为“冬至夜”。


随着时代的变革,冬至的传统习俗正在不断变异和淡化。但是,人们至今仍常以这一天的晴雨来预测年内气候,“干净冬至邋遢年”、“晴到冬至落到年”等谚语至今一直流传民间。另外,世代相传的“冬至大如年”观念也还深深地留在比较年长的中国人脑海里。


《法苑珠林》


佛教中的冬至


我们都知道冬至在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,其实这一天在佛教里也非同一般。


《法苑珠林》引《提谓经》说,冬至为八王日之一,是帝释辅臣案行天下,比较善恶,定生注死,增减罪福,乐善者若能避禁持斋,则能致生善处。《三藏法数》中也说,冬至“一阳初生,履长之始,是日持斋修道,即能致福也”。可见冬至之日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拜忏、斋供、放生等,可以遣除障碍,积累资粮。


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是华夏民族承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习俗。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冬至祭祖的传统,佛教寺院在冬至这天也多举行祭祖法会。寺院所祭的“祖”并不同于世俗中某一家族的祖先,而是指佛教中的祖师,既包括创开道场的历代住持,也包括传承法脉的历代先师。


灵隐寺往年冬至日塔院礼祖


冬至当天,寺院的常住僧众们会前往祖堂和塔院,通过礼祖、扫塔等方式祭供历代祖师大德,以缅怀祖师大德弘宗演教、建寺安僧的殊胜功德,学习祖师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伟大精神,长养和坚固后学的道心。


除此之外,有的寺院还会为方便信众祭祖,特设冬至普利荐亡超度法会,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四生六道一切有祀无祀孤魂众等,希望他们可以仰仗三宝功德,得以度脱,往生净土或是超升善趣。


灵隐寺往年冬至日护国息灾瑜伽焰口


而在禅宗的丛林中,往往还会有冬至日上堂说法、秉拂小参的传统,利用冬至“一阳来复,万物初生”的特殊物候为众说法,令大众能够在景物的荣枯迁变中体会到佛法的甚深义趣。例如南宋时期住持灵隐的痴绝道冲禅师,在他的语录中就曾有一段“冬节上堂”的记录:


冬节上堂

拈拄杖云:群阴剥尽,一阳来复。万汇咸亨承化育,拄杖机轮转辘辘。

左边卓一下云:转天关。

右边卓一下云:回地轴。

掷下云:百亿分身遍刹尘。

良久云:应时纳佑从人欲。


痴绝道冲禅师墨迹


佛弟子冬至如何祭奠祖先


冬至前后,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扫墓或者在家祭祖的习俗。作为佛弟子,冬至前后这几天不妨随顺而为,虔诚祭天祭祖,以求国家兴盛、家人安康。那么如何祭祖才能更好地利益先人呢?


印光大师曾明确指出,佛弟子祭奠祖先应当以诵经、持咒、念佛为主,将此功德回向给先人。


更进一步地,所做的善事不仅局限于佛法,乃至一丝一毫的善事都可以用来回向;而回向的对象也不仅是自己累生累世的祖先亲人,也可以把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。这样在多做善事的同时,还会广结善缘,既帮助我们自己生起菩提心,也为先祖和群灵做了更实际的功德。



在先人的墓地前,不妨恭敬地清除杂草枯枝,可以供奉清水、蔬果和鲜花。


焚烧锡箔纸钱用以表达心意,这仅仅是民间风俗。佛教素来提倡惜福,对此虽不反对,也不格外提倡。


印光大师说:“世有愚人,不知以物表心,专以多烧为事,亦不可;当以法力心力加持,令其变少成多,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,则可(意思是,如果不懂得焚烧锡箔和衣物不过是以此表示自己的追思之心,而一味地以多烧为荣,这也是不合理的)。”


所以佛弟子应当诵持佛菩萨名号或者诵持经咒,发心祈请佛力加持,而非过多地焚烧锡箔纸钱。



同时,世俗还有用荤腥祭祖的习惯。作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,不应以顺应民俗的理由而去杀生,若由此造作杀业,对先人、对自身都有害无益。


不过,如果遇到家人不理解,坚持要以荤腥来供奉,也不要为此争执。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需在日常小事上潜移默化地引导。


合适的方法能够避免家人对佛教产生偏见。面对这种情况时,我们或许可以更加善巧地应付,例如“自告奋勇”转去采买“三净肉”或成品熟菜,作为权宜之计;或者诵经忏悔,将功德回向给众生。


灵隐素饺制作方法


主料:

口蘑(或香菇)一斤、胡萝卜一个、芹菜五棵、青豆少许(或嫩玉米粒)、生姜一块


制作方法:

1、将蘑菇洗净后切成碎块,胡萝卜擦丝挤水,香菜切成碎末、青豆或嫩玉米粒在开水中过一下,姜切碎末;

2、将口蘑放在油中略炒一下,放入老抽出锅和其它菜一起拌匀依次放入盐、少许糖、少许花椒粉拌匀即可。


往年灵隐常住僧众包饺子


冬至来临,灵隐寺倡导大众诵经、念佛、护生、茹素,以清净无染之心和精进不懈之行欢度冬至!



天道循环岂数哉,一阳初复透三才。

梅花早布人间信,葭管时飞琴上灰。

按候应知阴已往,占云可决泰将来。

这般默露天心处,独有禅翁预解怀。

——虚云老和尚《梅开在冬至后一日》




线上随喜

盖闻欲种福田,无过斋供最胜;希登觉岸,莫如布施为先。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,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。苟能具严精洁,奉万德之慈尊,心起虔诚,延六和之上士,必定功无虚弃,德有攸归,多臻福慧于今时,早脱尘劳于异日!

长按左侧二维码,线上供佛斋僧,同植胜因!

原夫人畜攸分,贪生之心理一致;形骸虽异,本觉之佛性无殊。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,将他肉以养自身?屠门痛夜半之声,罪渊无底;浩劫感空前之苦,业海靡涯。深望改往以修来,断恶而行善,护生如己,普劝共种福田;爱物成仁,自卜同跻寿域!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,长按左侧二维码,随喜放生,广结善缘!



往期回顾




藏识

藏识|药师殿  楹柱联——慈云法雨济群生
藏识|药师殿  楹柱联——广大行愿利有情藏识|药师殿  楹柱联——灵山复现慈云藏识|药师殿  楹柱联——更期精进共证菩提

☀巡觅

巡觅|三到飞来峰,千年造像
巡觅|灵隐四季 听禅问道
巡觅|因缘际会 恭敬礼佛
巡觅|寻觅梦谢亭 果然在顶峰

☀学处学处|达摩祖师《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》细讲
学处|略谈六根清净
学处|金牛聚福 福慧双增 求财当求“七圣财”
学处|佛弟子的“双12”,除了“剁手”,还应该思考些什么
☀观照观照|如何用智慧剑斩断情丝
观照|学佛成佛 不可以缺福德资粮
观照|随缘不动心
观照|善护口业

开示

开示|印光法师:犯大妄语,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
开示|来果禅师:福为佛本,佛于三僧祇六度万行,皆是培福
开示|虚云老和尚:佛所说法,只要人识得此心
开示|来果禅师起七开示:告生死假

物语

物语|麦冬草——于阶石间安身 于柔弱中取胜
物语|南天竹——人间热恼谁医得 只要清香净业缘
物语|银杏——沉着守护 吉祥长寿物语|红枫——阳刚热烈 坚毅进取
☀常识常识|佛教中的神兽——狮子
常识|什么是如来十号
常识|什么是禅七
常识|什么是禅堂

☀素食素食|吃菜指南——慈悲、少欲、清淡
素食|吃菜主义——素四物汤
素食|吃菜主义——“素雪”
素食|吃菜主义——素什锦炒饭

☀分享分享摒弃杂念 顺心而为
分享|三个忘记分享|惜食 · 惜福
分享|共同的志愿

☀赏析赏析|流失海外的西夏遗珍赏析|与伏牛长老偈
赏析|谢灵运五言诗《三生石》
赏析|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造像技艺——佛教夹纻造像

☀历史历史|鸠摩罗什三藏的译经弘化事业
历史|中国佛教史略
历史|中国佛教协会的发展历程历史|历史上杭州佛教的东渡弘法

编辑|妙声

摄影|一叶

责编|海涛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